当前,奥运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性别平等的体育盛会。在女性首次参加奥运会比赛的一个多世纪后,
近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在赛场内外推动性别平等的步伐逐步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奥委会(IOC)的进步举措。参加奥运会的女性人数大幅增加——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女性参赛人数占总参赛人数的34%,增至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女性参赛人数占总参赛人数48%的新纪录,并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实现完全的性别平等。
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还变更并实施了一项新举措——允许一名女运动员和一名男运动员在开幕式上共同举旗。91%的国家奥委会都有一名女性旗手,这大大提高了女性运动员在这一标志性赛事中的知名度。北京2022年冬奥会则是迄今为止性别最为均衡的一届冬奥会,女性运动员占比达到45%。
自1900年巴黎奥运会至今,女性运动员走过了性别平等的漫漫长路。当时的首批女子运动员参加了网球、帆船、门球、马术和高尔夫五个项目的角逐。最终只有22名女性参赛,仅占997名参赛选手的2.2%。
过去的25年,国际奥委会一直鼓励并与各国奥委会(NOCs)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IFs)合作,以提升女性在奥运会上的参与度。主要的改革包括:(1)开放各相关项目的参赛资格;(2)由国际奥委会确定,并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填补的配额名额;(3)以及增加女性运动员的奖牌项目数量。此外,还新增了多项男女混合项目,以进一步促进性别多样性和平等。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男女混合项目数量较2016年里约奥运会翻了一番,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新增四项男女混合项目。
此外,国际奥委会还采取了重要的措施来平衡比赛赛程。从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始,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以后,国际奥委会都在努力平衡女子和男子项目每日的奖牌赛事数量和总比赛时长。
国际奥委会不仅寻求实现统计上的均等,而且还认识到,在奥运会上为女性体育和女运动员提供的每一次机会,都会对促进性别平等以及为世界各地的女运动员提供机会产生连带影响。
国际奥委会认识到,仅仅举办性别平衡的奥运会是不够的。多年来,国际奥委会采取了越来越多的行动,确保以身作则,鼓励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在赛场内外推进性别平等。
自1995年成立妇女与体育工作组(Women and Sport Working Group)以来,促进国际奥委会内部的性别平等一直是该组织的重要目标。一年后,国际奥委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修改了《奥林匹克》,明确提到了该组织在促进女性体育运动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在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的领导下,国际奥委会成员、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和国际奥委会各委员会的性别差距正在缩小。
国际奥委会持续展现其在领导层促进性别平等的承诺,并通过增加女性在决策岗位上的人数,为其他体育机构树立榜样。2023年,国际奥委会女性委员的比例将升至41%,较2013年增长100%,同时在年龄和地区代表性方面也更加多元化。2023年,国际奥委会各委员会的女性代表比例将升至50%,创历史新高,相当于自2013年以来增长了100%。
1996年,国际奥委会全会建议各国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设定一个最低目标,即到2000年,女性在决策职位中所占比例至少达到10%,到2005年达到20%。随着取得的进展,该目标被修订为到2020年至少达到30%。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奥委会被鼓励采取配套措施,帮助其实现并超越这一目标。迄今为止,一些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已经实现了性别平衡,还有更多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在稳步推进,以缩小即将举行的奥运会中的性别差距。
国际奥委会还为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中的女性发起了领导力论坛和培训计划,帮助那些担任中高级管理职位的女性为竞选领导职位做好准备。
在性别平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的时代,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1995)发布25年后,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2020+5议程》(国际奥委会的新战略路线图)中重申了其承诺,并提出了多项旨在加强奥林匹克运动多样性、平等和包容性的建议。
为支持《奥林匹克议程2020+5》的实施,国际奥委会制定了2021-2024年期间的21项性别平等与包容目标。这些目标侧重于加强国际奥委会三大职责领域和五大重点领域的性别平等与包容。这些目标在现有进展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加快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的努力,鼓励各国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奥运会组委会努力在其领导职位和决策机构中实现性别均衡代表,并以此为目标。